这样就好

/ Design, Life

今天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我的独立博客已建成快三年了。在这三年中,她的设计,除了一些 typography 上的微调外,完全没有任何改动。

最重要的是,我还是如此喜欢这样的设计,一如三年之前。

我是在广州猎德村里的一个五平米小屋子里搭建这个独立博客的。她基于 Octopress 搭建在 Github Pages 上,「lumiwu.com」这个域名很巧没被占用,就买下了。

设计上,采用了很窄的单栏布局,最顶上是我自己拍的猫咪图。导航是极端简单的,只有 BLOG、ARCHIVES 和 ABOUT(以前还有个 DESIGN,链到我的 dribbble)。

Typography 是最精心设计过的。字体选用的是 Avenir Next 和冬青黑体(on Mac of course)。在中西文混排方面,我的博客是完美的。两种字体的字重统一和谐,眯着眼睛看完全融为一块,感觉不到突兀,比简书那种装逼未遂的中西混排好上一万倍。更别提在编辑文章时,严格做到了西文大小写和拼写规范、中西文间空格。段首无缩进,行距段距恰如其分。H2加粗处理但又保持行距不变,在营造节奏感的同时,又避免了纵向结构的割裂。超链接的色彩克制,超越时间迎来了 Normcore 风格。

What’s more,她还在2013年初率先支持了 Retina Display。

这样的阅读体验,简直能用高潮来形容。

然而其他人不知道的是,这个设计其实是之前数次失败的产物。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我参考了很多其他 blog(其中大部分是 WordPress Blog)。这些「竞品」让我产生了一些极具误导性的定势,例如:一个博客需要在文章左侧或右侧的一个 fixed 区域写一段作者介绍,需要有个 fixed 区域进行 categories 以及 tags 的导航,每篇博客末尾都需要有一个「Related Blogs」以及分享到微博、微信、还有当年人人网的按钮。当然,也免不了加上一堆无趣的友情链接。

更有一些个人博客,还会编纂「推荐系列」「热门话题」「随机文章」这些东西,而某个博客在「热门话题」区域下就有——我数了数——60个话题 tag。

实话说我做不好这样的设计。我的想法是宽松、简单、白色。然而上面的每一条「需求」都与这些想法背道而驰。做了几个方案,现在还存在我电脑里,打开看了看,感觉和当年一样:丑陋,令人心烦。

把这些东西都删掉,只留下最纯粹的内容本身,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停在想:真的要删掉这个吗?删掉这个会不会…… 会不会…… 让我的博客看起来不够「丰富」?

是的!只要纠结的痛苦经历了足够多,我发现了其实魔鬼来源于我错误的欲望。是的,加60个 hashtag 云能让我的博客看起来内容丰富,但是内容呢?恐怕我写的时候想的更多会是如何充斥热点话题,如何命中更多关键词吧?

其实本质还是动机问题:是为了建立「业内影响力」?为了在N年后的简历上能拿来做谈资?能让自己以这为资本更好地活跃在圈子里?还是纯粹把在 Evernote 里码好的东西发出来而已?

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理解自己到了这一层,如何设计也就变成一件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事。于是我把该删的都删了,只保留了内容本身。

用原研哉的话说:「这样就好」。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符合我的动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本身对我产生了一些约束,让我不会走偏。例如,我发布东西的频次是极端不固定的,整个2015年只写了5篇,而2016年才进行到四月,便有了11篇。这是纯粹的随心情而写,而非作为某种强迫性的任务。此外,我不会追热点,我更倾向输出一些保质的、在几年之后依然有价值的东西。最后,我是纯粹以自己的角度去写,我就是不客观。

可以说,我才是这个设计真正的用户,在克制中,我得到的是满足感。

我根本不在乎这个博客的流量,我只想把更多沉淀下来的内容填充到这个设计里去。如果可以的话,永远不加需求。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