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之旅(3):追求真实
我所理解的「inner peace」,是恰到好处的与现世共处的状态,是持续性的高质量的体验。而我所认为的「高质量的体验」,是在对真实的客观世界建立充分的认知后,所经历的感受、理解和判断。
并非所有的体验都是「高质量的体验」。原始、朴素的情绪,就是一种低质量的体验。情绪让我们对事情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而不是抱着中立的心态去看待现实;放任情绪会让我们仅仅满足于浅层的满足感,而忽略对更高层面的追求。 Continue Reading >>
我所理解的「inner peace」,是恰到好处的与现世共处的状态,是持续性的高质量的体验。而我所认为的「高质量的体验」,是在对真实的客观世界建立充分的认知后,所经历的感受、理解和判断。
并非所有的体验都是「高质量的体验」。原始、朴素的情绪,就是一种低质量的体验。情绪让我们对事情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而不是抱着中立的心态去看待现实;放任情绪会让我们仅仅满足于浅层的满足感,而忽略对更高层面的追求。 Continue Reading >>
上一章已有谈到,当我们的认知无法解释事实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坦然面对现实与认知的冲突,通过归因的方法去探求对现实本质的解释,将痛苦转化为好奇心。
这看上去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这个行为模式是跟你刻在基因中的本能相违背的,所以你需要刻意训练才能建立这样的心理机制。
那么同样,对于「获取信息」这件事情,我们要先明白,当信息否定了我们自身的观点和行为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Continue Reading >>
通常来讲,你的认知会给你输出三种类型的信息:
其中,「对事实的解释」是后两者的基础。只有实事求是地发现事实背后的成因,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外部世界的运作规则。然后,才有可能看到外部将会发生什么事,才有可能在内部拥有稳固的价值观。
认知之旅的第一步,是要让外部世界从抗拒变为接受,从模糊变为清晰。 Continue Reading >>
去年年底本来想照例写写总结的,但想来刚刚过去的2017基本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成绩,反而很多时候在恐惧中度过。
是的,恐惧。在2017,我初次意识到自己所提供的价值也存在「生命周期」的规律:或许当下被需要,但随着行业的更迭、增长加速度的兴衰,总有一天也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而且经过有意识的观察,这种「寻找出路」的心态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远不止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
其实稍作思考就能发现,期望自己掌握了某种技术就能一生稳定地输出价值,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期望自己能凑巧赶上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并从中获利,这个想法实现起来又太不可控。
那么,什么东西可以真正作为一个人创造价值的引擎?拥有什么才能给你带来最真实的安全感和控制感呢? Continue Reading >>
最近,「中兴42岁程序员坠楼」这件事情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这个故事从简单叙事的角度来看,颇为怪诞:为什么一个看上去稳扎稳打、辛勤工作的普通人,会沦落到如此境地呢?
撇开其公司处理方式等外因之外,大家也都能看出来死者本身在自我发展和消费决策上是存在问题的,例如未能及时迭代自身能力、导致彻底丧失选择机会的能力,例如过度负债、让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变得极其脆弱。
但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本源是什么呢?是这个人不够聪明么?还是这个人过于贪心?
我看未必。
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结合最近自己的一些思考,我发现其原因其实在于现行的社会系统给普通人施加的两类「认知牢笼」。环境与媒体以一种误导性的方式诠释了世界的运作方式,代替了人的独立思考。而我们所有人,也许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这样的认知牢笼之中。
这两类「认知牢笼」,一是「异化(alienation)」,二是「消费主义(consumerism)」。 Continue Reading >>
什么叫「做真实的自己」?
定义自己的是那些发自本能、源于观念的行为,还是你基于某种 purpose 所做的那些 technically effective 的行为?
观念的源头是什么?
是固定不变的过往想法更能定义你的观念,还是那些新接触的信息量更能定义你的观念?
或许我们都了解蠢人才会相信前者,但有几个人能够勇敢迈出第一步呢?将自己暴露给信息量,除了更高的视角,还会伴随更强烈的痛苦、更直接的否定、更深刻的自我怀疑。
所以只有那些自我意识极端强烈的人才会完全张开双臂拥抱信息量。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做到痛并快乐,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自己,发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 Continue Reading >>
这一年,在感官上过得飞快。每一周都是一眨眼就过去,然后是一个月,而此时一整年的最后一天就这样赤裸裸地站在我面前了。
很难形容现在回想起年初是什么感觉。短短一年前的事,似乎已过去很久很久,用「恍如隔世」来形容或许会比较贴切。过去的生活方式看来已经从真正意义上远去了。 Continue Reading >>
最近受朋友启发,开始读原研哉《请偷走海报》这本书。
其实四年前,我在自学设计的时候已经对这本书翻过几页了。但当时的我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好书。因为我是以一种比较功利的心态去读的,心想能否从中得到一些诸如设计理论或原则之类的东西。于是翻开书之后,我只能得到很强烈的坑爹感:这不就是很多篇博客吗?不不不,说博客都有点正式了,这简直就是一些记录生活琐事的随笔嘛! Continue Reading >>
深夜11:40坐在同事的车里,右边的窗外是深圳湾公园。在某个瞬间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的团队已经有挺多人了。
在将近五年前的一篇blog里我写到:「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交互设计师。」后来我似乎确实做到了。那时,我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在理性与情感的天平中寻找平衡点,设计被数以亿计用户感受到的体验。我每天花大量时间推敲细节,对用户所有可能的行为进行沙盘推演,摆弄作品中每个控件的位置与反馈。临近评审时,提取出设计中的亮点以及小心思,表达对场景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解。
现在看来,让在场的人同意自己的方案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美好的一天很快就会过去。到了半夜,我很有可能会坐在兴盛路旁,吹着珠江的风,手边或许是一串 kebab 以及加盐酸奶。
噢,这些事情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望向窗户,我看到他与几年前的样貌似乎差别不大,依然戴着木九十的圆眼睛,只是胡子多了点,脸上肉也多了不少。我能够清晰感觉到了的,可能只有他的内心想法,似乎正在经历一番重塑吧。 Continue Reading >>
今天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我的独立博客已建成快三年了。在这三年中,她的设计,除了一些 typography 上的微调外,完全没有任何改动。
最重要的是,我还是如此喜欢这样的设计,一如三年之前。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