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之旅(1):拨开迷雾

/ Life

通常来讲,你的认知会给你输出三种类型的信息:

  • 对事实的解释
  • 对未来的预测
  • 价值观与判断

其中,「对事实的解释」是后两者的基础。只有实事求是地发现事实背后的成因,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外部世界的运作规则。然后,才有可能看到外部将会发生什么事,才有可能在内部拥有稳固的价值观。

认知之旅的第一步,是要让外部世界从抗拒变为接受,从模糊变为清晰。

放下虚假的自我

寻求「对事实的解释」这件事情,是有难度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本能是去抗拒与自己既有观念不符的事实,而不是去接受它们。

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 你一直认为世界应该按照某种规律去运行(这里称其为「原始认知」吧);
  • 然而,突然某一天你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按照你所认为的规律运行;
  • 这种事情接二连三地频繁出现,你会感到不适、焦虑、恐慌、三观崩裂,你会陷入认知失调。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无非类似于:去知乎上发表一个问题,名曰「如何评价XXX?他们怎么能够这样子?」。然后看着那些毫无营养的故事和鸡汤,让自己在情感上获得诸如「原来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我的认知还是对的」这样的认同感,通过否定新的认知、无视现实世界,来解决认知之间的冲突,从而消解认知失调。

那么在这样的场景里,你的原始认知错了吗?

其实不一定是错了,而是你根本无法判断对错。你为了逃避认知失调的痛苦,不愿意否定自己的认知,扼杀了让自己探求真实的可能性。

你的原始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呢?有这么几种可能性:

  • 被生活环境灌输的想法,例如:「去政府办事一定要行贿」;
  • 基于身份特性而被强加的自我认识,例如:「女生的逻辑就是要差一点」;
  • 基于自身不完全的观察,凭借直觉推断出来的经验,例如:「你们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这些认知的获取方式都非常容易,叙述都非常直观,让人不需要思考就很容易接受。然而,它们都不是基于你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而产生的。事实上,是由于你的懒惰,它们才停留在了你的脑海里。

如果你的认知很容易遭到挑战,那说明认知本身是脆弱的。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原始认知、获得自我安慰,这是一条容易的路,但这是脆弱的路。基于这种原始认知上的自我,是一个懒惰、短视、未充分发掘的自我,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虚假的自我」

那么,积累认知的第一步,必然就是放下对原始认知的保护意识,放下那个「虚假的自我」,承认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有可能是错的。然后,你才能真正接受现实,不再抗拒与原始认知的冲突。

只有这样的你,才能为接下来的「归因算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归因算法

既然承认很多事情自己并没有看清,那么世界就总是充满迷雾的。

就像我至今都不太明白,一颗种子是怎么发芽的,一件衣服是如何被裁剪出来的,一台 iPhone 的外壳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一体成型的,其中的各个零部件的供应商和全球的物流网络又是如何运行的。

这种迷雾也可以是关于人的。比如某个人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想法,某个人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失去理智,某个人做出某个决定的原因又是什么。

拨开迷雾的过程,是了解事实真相、并从中洞悉规律。这就需要去发现事实背后的底层逻辑,也就是需要「正确并完整地归因」。

归因的方法论,可以采用大家熟知的「5WHY 分析法」,即面对一个事实进行「为什么」的探讨,对每一层的原因都不断再次追问「为什么」。递归地运行这个过程,直到事情的本质出现在眼前为止。

不过,在 5WHY 分析法中,正确并完整地找到每一层的「WHY」,是这个方法中最具挑战的部分。而目前对 5WHY 分析法的描述中,这一点很少有讨论到。这里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归因算法」。

一、利用必要性验证正确性。

当你想知道一个事情的直接原因时,你心里会浮现出几个假设。这些假设是凭借你的直觉、经验或接触的外部信息产生的,所以极有可能是错的。那么第一件事,就是判断这些假设正确与否。

方法在于:尝试利用必要性做证伪。自问:「如果这个要素不存在,那么事情是不是还有可能发展成那个结果?」如果答案是YES,那说明这是个错误的假设;反之,则说明假设具备正确性。

然而,正确不一定代表完整,因为事情很可能是由于多个因素引起的,我们需要找到所有正确的因素,而不只是一个。

二、利用充分性验证完整性。

基于已经鉴明的正确因素,自问:「仅仅具备这些因素的话,事情是不是必然会走向最后的这种结果?」

若答案为NO,则说明这一层的归因还不够完整。你需要找到其他关键因素来完善这个叙事。

找到其他关键因素后,先对这个因素做正确性验证,再把它与其他因素加起来,再做一次完整性验证。

当你找到同时符合正确性与完整性的因素集,你就完成了一层的归因。如果你认为这个归因还不够本质,就再提出一个WHY,并且重复上述的过程。

直到整个归因链条形成逻辑自洽。

第一性原理

对世间万物都跑一下这个算法,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虚伪的,很多事情的本质跟其表象会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表象是可以被刻意「包装」或「演绎」出来的,通常通过「简单叙事」的手法让人不用动脑子就很容易接受。但我们弄清其运作的底层逻辑,才能反推出更准确的结论,甚至是与表象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田园女权的表象看起来是情绪和短视,但你从这个角度去批判它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其内在成因很有可能是有目的性的利己主义。而为什么一个人会通过这样的路径去尝试满足其利己主义的需求,则需要再下探一层归因,从个体的成长环境、认知结构,到社会环境施加的认知牢笼的层面去解构了。若再下探一层,你可能会发现城市化、消费主义、供需关系和人的动物性。

如果我们从较深的底层逻辑出发,可能又会观察到个体生产力的平等化、依附关系的消逝、家庭组织的解构等等…… 那么我们对于这个系统就有了自己的洞察,也能尝试去推演某个体在其认知不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有怎样的命运和终局。

对于某个领域,在进行了足够深入的归因后,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客观原则」。这些原则是 5WHY 算法中你能理解的最底层的运行逻辑。借用时髦的话来说,这就是自己能观察到的「第一性原理」。

不断地获取这些「客观原则」,能强化自己认知上「对事实的解释」这部分的能力,从而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和「建立真实价值观」的基础。

算法与数据

说到这里,我们只是在讲理解世界的「算法」,然而若是缺少了「数据」,这个算法依然是无法 work 的。

我们能发现,在上述的思考系统中,很多关键的节点是需要事件或信息量去触发的,比如:

  • 最基本的:如何了解到某件事情的存在,并且启动整个分析过程?
  • 如何收集足够多的观点作为最初始的假设?
  • 如何在自己不确定的时候,判断假设的正确性或完整性?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如何获取信息量」。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展开。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