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一梦

/ Life, Product

壹、

今早起床,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昨夜婉如一梦。

我说的是微信红包照片。据说,微信内部是欢呼雀跃的。

下午5:00第一波无限制的全量开放,提前两个小时就结束了。其实结束的原因很简单:朋友圈被毛玻璃攻陷了,这个功能的微观生命周期走到了终点。

贰、

这其实是把正常的社交网络生命周期,压缩为短短一个小时。

17:00,最先发现的人们惊呼牛逼,微信团队又做了一件牛逼的事情,这个概念好有趣,好牛逼!

17:30,大家都开始玩起来了,你会发现朋友圈里全是毛玻璃。同时,你的新鲜感已经过了。半小时前,你给很多朋友发红包,但看到的图片也就那样。你的好奇心开始减弱。你觉得它不再有趣了。

18:00,热点扩散到了更多的人群,包括后知后觉的某位女神。女神发了一张红包照片,内容是自己的靓照。但它被淹没在茫茫毛玻璃海了。除了少数几人之外,大家都对这件事没兴趣了。女神觉得点赞的人太少,炸毛。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模糊图片,也没人关注了。

大家往日在朋友圈中获得的存在感,在红包的门槛下烟消云散,即刻崩塌了。

18:00过去后不久,红包照片的第一个轮回死亡了,享年一个小时。

叁、

与其说是一个产品,不如说是一场社会实验。

在图上加一层膜,会让你看到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吗?也许一开始会,但到了后面,加了膜的图片内容跟普通的朋友圈其实并无二致。这再一次印证了朋友圈设计的一个原点:你所看到的内容,由你自己决定。

这是因为群体的自我「净化」。所谓「净化」,就是生产者通过观察者的评论、点赞等反馈调整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以迎合观察者的喜好与品位,同时优化自己获得的存在感。而对于观察者,每一次评论、点赞、拉黑都会对接下来收到的信息产生细微的影响,为朋友圈内容的「净化」献一份力。

这是用户无意识的反馈循环,只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能形成一套自发的信息过滤机制。红包照片的体验演化,再次证明了这点。

所以下一次当你抱怨自己朋友圈都是鸡汤的时候,请审视自身。你是怎样的,你的朋友圈就是怎样的。

肆、

红包照片的「蒸发冷却」效应提前两小时到来,应该比微信的预期更快。

其冷却过程,如「贰」中所描述,是由于观察者体验疲劳和预期降低,导致他们的行为和反馈减少;而当生产者体验到了反馈的减少,便产生了失望的情绪,影响了持续使用的意愿。而红包照片在编辑时的认知成本,大于普通朋友圈(你要在发什么、写什么上更花心思)。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于是随着观察者的疲劳,生产者的行为也迅速冷却下来了。

这就是社交网络永恒的主题:存在感。

存在感,是多么恐怖、多么无法抗拒又多么脆弱的人类需求。它帮助人们对抗空虚和弱小,但又驱使着人们迈向失落、嫉妒和痛苦的深渊。

你花心思表现给这个世界,把自己硬塞进别人的视野中。但其实,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人想花心思了解你。

伍、

没有人是上帝。没有人能居高临下俯视众生。没有人能拨动一个开关,就让无数凡人翩翩起舞。

然而,今天的微信正在做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情。

——————

题图 © RealXu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