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产品的简短思考

/ Life, Product

这篇是对最近一些产品的思考,比较片面和零散,但个人觉得是珍贵的想法,必须写出来记录之。

Taptalk 和几个相似产品

毫无保留地说,我爱死 Taptalk 这款产品了。

Taptalk 牛逼在哪里?当然是那点头像拍照的交互设计。但科技记者们的文章里都没表达清楚这里的牛逼之处,例如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产品意图、愉悦感、功能性三点,前后两点是从量化的角度(操作步骤、屏幕控件)来考虑的,而愉悦感这点说了也等于没说。Taptalk 牛逼的地方,是无法被量化的。

那是一种感觉。核心点是:「I’m here」。一切都是即时的、当下的、刚刚发生的、完全保鲜的。一个朋友愿意把他的当下分享给我(而且只给我一个人),愿意把他的生活琐事分享给我,愿意把他的一天分享给我。至于内容价值,这都不需要说了。(后来看到 CatchChat 创始人描述中的「同在感」一词,真是对这种感觉的精辟定义)

Taptalk 还有一个细节:给你发过信息、但你还没回复的朋友名字背景色会变成红色,回复就可以把红色消去。感受一下,真是很有意思、很让人产生直觉反应的一点。

Taptalk 的几个相似品中,我比较关注的是 CatchChat。我发现 CatchChat 跟 Taptalk 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差别:一是前者支持群发,二是前者去掉了未回复人标红的逻辑。

群发不可否认是个好功能,但它会降低前文提到的那种感觉,从「I’m here, Lumi」变成「I’m here, guys」。感受一下当你接收到一张图片的时候,你无法确定这张是对方单独发给你的,还是对方群发的(而你只是这些人中的一员)。有些人(数量不明)会往第二种可能去想(例如我),那么一旦发现这种可能时,感觉就没那么真切和强烈了。这是一个 trade-off。

Taptalk 去掉了未回复人标红,取而代之的是排序的变化。我个人不觉得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也不太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是嫌标红的意义不太直观)。可能有一些其他的考虑吧。

现在我跟 txx 的交流都不用微信,只用 CatchChat 了。不知道它的未来发展会怎样,但是我看好它。

其他

这里的「其他」包括:美拍、脸萌、美图新出的海报工厂。这些 App 给我的感觉是:各种产品策略、市场分析,都不如从一开始做个有趣的人。

产品的本质是跟一个人的成长方式、生活方式相关的,只是要想清楚思路,还需要辅助的知识和经验。我现在深信这点。

礼物说

四月份的时候差点加入礼物说团队,那时候 App 还在开发阶段,当时实打实地思考了很久关于这款产品该怎么做。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从线上到线下,想做的有些太多了,违背了精益创业 Minimal Viable Product 的理念。

但现在看来,他们做得不错(虽然 App 有大量问题,产品策略也还在慢慢探索中)。

令我感受深刻的是他们跟伟大的安妮合作的一次微信+微博营销。Txx 一夜写出来的山寨神经猫游戏,第二天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传播,只用十分钟就得到了非常好的数据,营销效果完全超出我的预期。

做产品有两种方式:推土机和杠杆。推土机是需要内容和资源的积累,慢慢磨出规模,在初期会是平均的、渐增的(豆瓣是最典型的例子了);杠杆的意思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用一个很小的核心点(几乎一定是跟人性有关的点)引起很大的能量,是爆发式的(除了电商之外的几乎所有巨头都是这种方式起家)。可能因为一直在高大上的微信工作,觉得张小龙说的「建立一个规则让用户在其中自我演化」很有道理,我个人一直偏爱杠杆的方式。

当温城辉第一次跟我提到「礼物攻略」时,我认为这是个推土机式的 feature,还需要很强力的内容运营,总之第一反应是不太看好。

但是我错了,错在不应该以一款成熟产品发家史的「叙述谬误」角度去观察一款创业产品,也错在没有意识到,其实推土机和杠杆之间的边界是可以很模糊的。

现在看来,礼物攻略做得挺好,内容运营很强,更新速度还不错,当场景存在时也有动力去看。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潜力:这个形式很有病毒传播的潜力,找对了点就很容易具备话题性;并且礼物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一旦某种大众流行文化(即使是及短暂的)能够在产品的介质中传播开来,那么产品本身会从中获得恐怖的收益。

礼品市场的大小已经得到验证。在产品功能跟得上的前提下,一旦出现了某个触发点,礼物说就可能变成杠杆(现在那么多社交媒体可以利用真的好幸福)。

运营、运营、运营。

题外话:关于创造力

最后想到的是这么一段话:

投资人投我们是投人,团队跟我们也是因为人,因为人是初期最靠谱的因素。这半年来,我们的方向是成熟非常多的,我最大的自信不来源于已有的方案,它顶多让我们活下来;我最大的自信来源于我自身的创造力,我相信会有更好的东西出来。

从毕业前到毕业后,自己做互联网的相关工作已经快三年了,闲杂事情是自己拉过投资、做过产品、组过团队、半途而废过两个项目;在大公司里呆了两年,见证了微信野蛮生长到如今的商业化过程;差点做合伙人进入创业圈,后来在旁边围观了一款产品初期的发展过程和思路。

浅薄的见识是有了那么点,但更多的是无知的痛苦。细节、关键决策、事情间的联系,我尚未完全看清。未来会有什么?现在应做什么?事情的规律都是怎样的?这些我都一无所知。

但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很多事情都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也许每个人的行动早已被确定,如程序一般。但不管你在干什么,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都要相信自身的创造力,相信会有更好的东西出来。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