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一,需要关注的执行重点

/ Product

现在聊聊从零到一做一款(互联网)产品,需要注意的重点。这些点,我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很少有讲清楚的。趁大半夜的有空,简单列个几点。

1.一切方案以「可执行」为标准

写出来的东西定义不明确,拆分的不够细,规则模糊,东西扔给研发之后,人家满脑子都是问号。这是新人最常犯的错误。

举个栗子,假设某款应用有用户间评分的功能,后台需要一个列表监测那些连续被打差评的用户,看看是否存在恶意行为。于是有人在需求中写了这句:「若一个用户连续多次被打低分,则列入观察列表」。

看到这句我就很恼火。「连续」「多次」是什么意思?什么时间内?几次?中间有一次例外还算不算连续?「低分」又是什么意思?低于多少分是低分?是低于绝对值,还是整个系统平均值,还是别的什么值?这种东西就是写出来无法执行的,定义的不够细,写了跟没写一样。

这种细节缺失的背后是逻辑的不清晰和一种「总会有人帮我把事情想清楚」的懒惰,它们会在紧张的「从零到一」过程中产生非常多的无效沟通成本,浪费大量时间去解释、修改。

如果项目中的产品经理都这样,结果将是毁灭性的。 Continue Reading >>

讨厌喊话

/ Life

前几个月经常坐公司班车回家。

我下车的站是比较小众的站,经常只有我一人在那下车。

每次快到站的时候,我都得提心吊胆地把耳机摘掉,在摇摇晃晃的车里挪到前两排,等待司机用模糊的口音喊道:「有没有下?」 Continue Reading >>

新年展望

/ Life

写完几篇《如何看产品》,我有点疲惫,并且怀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写这些东西。

在完成第一篇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 Rolls 就对我说:「我还是比较喜欢 Goodbye 2015 那种文风。」

我说:「哪是怎样的?我自己都没啥感受。」

他答道:「鲜活,有血有肉。」

我想了想,确实是这样。只能说「毕竟一个是在写自己,一个是在写世界。」

其实我在这一个月内不停反思自己焦虑的状态。我发现这种焦虑,其实来源于一种投机主义。这种投机主义会偷偷给你洗脑,告诉你要「顺势」而上,将自然增长的多余价值占为己有。它会影响你的决策,让你变得懒惰、奢靡,同时失去想象力。

这种投机主义的本质,是一种企图用最小的努力来获取最大利益的妄想,而不管自己是否配得上它。

这跟那种通过考公务员获得铁饭碗的思路,本质是一样的,不管你在表面上看来是多么互联网、多么反传统。

这种焦虑,其实是过度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捆绑于功利的比较中导致的。以我的过往经历,我可能更希望让宏观世界的大势来影响自己的「微观世界」,却忘记思考过自己通过一砖一瓦来改变「微观世界」的可能性。其实对于后者,很久以前我也体验过。事实上,它给人带来的快感远胜于前者。

我想这便是我的愚蠢之处。

所以如果说我在过去的将近荒废的一年中学到了什么,恐怕是「自我」。要依据自己的喜好、品位和审美,做那些能让自己感到纯粹快乐的事。

要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

在小米的时候,我非常佩服那位产品总监。他是那种做事雷厉风行,推进力强到变态的人。当时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对垃圾的态度非常直接。我在这之前的工作中从没见过一个同事或老大(除了神)如此直接对一个不好的方案或产品说「你做的就是垃圾」。

撇开「说话的艺术」这种技法不谈,这是一种态度问题。你不应该以一种被动的态度,把你的品位和判断递交给别人去裁决。你应该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并且找到与你产生共鸣的人。

所以,对待垃圾,就要指出这是垃圾;对待傻逼,就要直接喊出你这个傻逼。不要说什么「我觉得可以优化一下」。优化个屁。垃圾就应该被扔进垃圾桶。没有冲突,没有爆炸,就没有生命力。

最后回想起来,如果我能早些想通「强硬」这件事情,或许还会成长地更快一些。不过这跟不同团队信奉的文化也有关系,所以最好去找一个有独立思想和品位的团队。

不要逼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

住在北京西二旗的日子,我与2年前一样拼命,但总觉得少了什么,只感到痛苦异常。

每天打快车回住处,路上经过宽阔、萧条的街道。灰尘,动物粪便和塑料袋子不断在车窗外经过。街边的树叶以一种极低饱和度的形象暴露在我的面前,让我想起了当年用一千元卡片相机拍摄出来未经后期处理的山丘模样。那是一片灰色的肌理。

直到某一天,才发现这少了的东西,是乐趣与品位。

即使糟蹋了自己也要死撑下去,这是一种心魔。

要做喜欢的事情,当下的每一个状态都要是值得享受的状态。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依然会去寻找这种状态。

不要再依赖他人的建议和对事物的评价。

每个人掌握的信息都有限。不要依赖他人的言语,也许他们懂的还没我多。判断和出路,这些结论只能由自己答出。

今年会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甘于平庸,还是进入下一个阶段?目前担心的事情在一年后还会担心,还是再也不成问题?诸如此类的疑虑,只能从内心开始解决。这也是2016我对自己的期望:

  • 放下姿态,重新开始;
  • 投入;
  • 扩大知觉、扩大体验,以新鲜的状态寻找喜爱的事;
  • 保持品位,不要再做那些与自己品位相悖的事;
  • 不要只看到事情当前的状态,要想象事情完成突破或进化后的样子;
  • 不要只看到一件事情做不成的原因,要想象事情能做成的可能;
  • 让自己成为事情突破和进化的因子,在这过程中定义自己;
  • Release the force.

我依然相信经历过的事情会连结成线,涓滴意念能汇聚成河。

如何看产品之:秘密

/ Product

其实我在写上一篇《如何看产品之:时间》的时候,陷入了非常纠结的境地,以至于断断续码了十来天才最终发表。而且,最终的内容,我也认为不甚完整。

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想法坟场」里的东西都是不能说的…… 斟酌来斟酌去,干脆一点也不写罢了。不过这也刚好触达了之前我想到的最后一个点:秘密。

支付宝为什么要做社交?微信里面埋了多少灰度功能?公诸于众的事往往价值有限,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内原,就要发现秘密。 Continue Reading >>

如何看产品之:时间

/ Product

以前在看产品的时候,我也经常陷入一个误区:只以静态的角度,看当前的形态。然而,一个活着的产品,一定是经历了更迭,才形成了当前的形态。更迭中的来龙去脉,很有发掘的价值。

而且,当前的形态 ,也并不是产品的最终形态。毕竟,竞争环境和用户行为都有可能变化。还有就是要关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产品目标也不太一样。 Continue Reading >>

一夜一梦

/ Life, Product

壹、

今早起床,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昨夜婉如一梦。

我说的是微信红包照片。据说,微信内部是欢呼雀跃的。

下午5:00第一波无限制的全量开放,提前两个小时就结束了。其实结束的原因很简单:朋友圈被毛玻璃攻陷了,这个功能的微观生命周期走到了终点。 Continue Reading >>

微信又炸了

/ Product

今天微信对红包照片功能进行了一轮「公测」,朋友圈已经炸啦!

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微信的很多第一次:

  • 第一次在基础产品层面对全量用户做运营活动;
  • 第一次在朋友圈中,对某些用户的名字、评论/点赞按钮使用了特殊颜色,做区分化处理;
  • 第一次在「查看大图」这样的重要界面的明显位置投放广告;
  • 第一次将红包用于用户间的有偿行为;
  • 别人的红包图片下的「N人看了照片」,第一次突破了朋友圈的「关系链封闭」原则;

今天的「公测」只到晚上八点,春节那会应该会更high。它能达到 Allen 的预期效果吗?按目前的节奏,有没有提前关闭的可能?它想要的最终形态是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 Allenzhang 的思路有一些改变?

我也不知道,只能拭目以待…… Continue Reading >>

如何看产品之:价值链(下)

/ Business, Product

上一期简单讲了讲什么是价值链,以及互联网公司是如何优化价值链的。鉴于个人水平有限,要深入研究这个理论恐怕得去读个 MBA 了,在此也就不再多说。

这篇文章中,讲讲平时在咱们研究一个产品的过程中,能够从价值链的角度得到哪方面的启示。 Continue Reading >>

如何看产品之:价值链(上)

/ Business, Product

说来惭愧,我去年才第一次接触到价值链这个词,是在雕爷的《MBA教不了的创富课》(瞧这破书名起的)。

简单理解,价值链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商业活动的环节。举个例子,如果你要开个咖啡店,你就需要考虑选址、原材料供应、设备、装修、产品、销售、品牌、员工培训等环节。所谓定位,表现在执行上,就是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策略,形成不同的模式。例如:漫咖啡的策略是租用面积超大的店面,提供非常多的座位,而地段就不需要太好,对翻台率的敏感也会降低;而另一个品牌,星巴克,则是在自然流量密集的地段选址,店面较小,同时把翻台率做到极限。这两种模式,核算下来都有利润可赚,但在成本收益比、流转率上会有所差别。

新产品对价值链的优化,其实就是两件事:节省成本(优化或简化已有价值链)、发现新利润(延长价值链创造新的节点)。 Continue Reading >>

如何看产品之:前言

/ Business, Product

产品经理都喜欢做各种产品分析。

常见的产品分析会把产品的定位、人群、需求、设计和竞品这几个方面的点给陈列一遍,甚至会到交互和视觉的层面去探究细节。这对于产品设计层面还算是不错的提纲。

但要是以做生意的角度去看产品,只关注产品设计显然是不够的。隐藏在产品背后的来龙去脉才是有价值的地方。

首先,一切的一切都跟产品分析的目标相关。我这里直接抛出一个结论:产品经理做产品分析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探索和评估自己主导一项事业的可行性。之后的一切思考都建立在这个前提上。导师要求交作业啥的咱就不说了。 Continue Reading >>